青年教師走上工作崗位,既要投身事業,勤奮工作,努力為學校乃至整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又要關注自身發展,在師德師風、心理素質、業務能力等方面的不斷提高,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教師。這兩者相輔相成,后者更是前者的基礎。青年教師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一、富有教育情懷。教育情懷是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心靈境界,是教師自我發展和完善的不竭動力。青年教師入職時不一定能達到這一高度,但應該把教育情懷作為首要的精神追求。富有教育情懷首先要忠誠于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做“社會的良心”和“教育的脊梁”。不管我們從教師這一職業中獲得的社會地位如何,也不管我們從中取得的經濟報酬多少,都應對教師這一職業心存敬畏,超越世俗,境界高遠,無愧于我們的職業良心;富有教育情懷還要求我們對教育事業有強烈的責任感,把教書育人作為我們的職業使命,把高質量的教育工作作為基本要求,把“為學生創造價值”作為美好的理想追求;富有教育情懷還要求我們對教育傾注無限的熱情。投身教育事業就是選擇了一種大愛,我們要以飽滿的情感去熱愛我們的學校,珍愛美麗的校園和她的聲譽;厚愛我們的同事,感受他們的善良和勤勞;關愛我們的學生,欣賞他們的天真和淳樸。以愛傳遞愛,以心溫暖心。
二、錘煉高明教法。不管是先進的教育理念,抑或是現代化的教學條件,還是新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才能轉變為預期的教育效果。實踐證明,教學方法對教學活動效果的影響最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方法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學不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如何教得更好。那么,哪一種或哪一些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有其不足之處,若合理取舍、使用得當,仍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F代教學方法理念先進,若不分情境,生搬硬套,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梢哉f,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最佳的、最先進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優秀的教師是在深入研究各種教學方法優劣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點、教學目標等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的長期磨練和精心錘煉,熟練掌握若干教學方法,合理選擇、運用自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近年來加快發展的職業教育和信息技術更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了持續的沖擊,對教學方法的變革不斷催生著新的要求,這種影響仍將持續。優秀的教師也會在不斷的學習和借鑒中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教法體系。
三、涵養足夠耐心。古人云:“欲速則不達”。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職業學校的學生尤其如此,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耐心是教師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教師師德修養的高度體現。耐心是一份涵養,它要求我們理性看待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尊重我們的教育對象,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耐心是一份理解,它要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路徑,誨人不倦,不急不躁。耐心是一份關愛,它要求我們對學生心懷真誠,關心學生的學業發展,關心學生的能力形成,關心學生的情感經歷,關心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耐心是一份期盼,它要求你和學生一起播撒希望的種子,共同辛勤耕耘,共同等待成熟和收獲。耐心更是一種責任,它要求你在學生空虛迷惘時以啟迪,在他們無所事事時激勵其投身學習,在他們不知所措時指點迷津,讓他們有所準備地度過學習生涯并為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四、形成良好心理素質。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承者、思想道德的教化者和心理品質的培育者,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競爭日趨激烈,由此引起各種矛盾沖擊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生活在校園這塊“凈土”的教師也不例外,從一入職就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繁重的工作負擔、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個人發展與學校事業發展之間的協調、與領導同事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工作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如:專業技能、職稱評聘、戀愛婚姻、子女升學等等。正確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不僅是對教師智慧的考驗,更是對每一個人心理素質的檢驗。要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首先是要對自己準確定位,恰當地自我評價,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其次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待人處事,培養和積累積極感的體驗,凡事多往好處想,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第三,努力培養心理韌性,注重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時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五、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可謂十分精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正在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增長和更新,我們不能指望用三年前甚至五年前所學的知識來教今天的學生。同樣,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包括我們的學生,都有獲得信息的豐富渠道,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的代名詞。教育還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我們帶領學生不斷探索與實踐,讓學生有所準備地迎接未來的挑戰,體面的生存。如何做一名!扒唷苯處?答案就是不斷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是選擇了一條一輩子都要繼續學習的“單行道”。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到學業精深,永遠走在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帶給學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真正享受教學之樂。只有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更為重要的,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如果說學校是培育學生的思想和理念、發展批判精神和開拓創造性的場所,那么,學生在畢業以后整個一生中都將繼續閱讀、思考、研究和反思。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學習和一次就業的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繼續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生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教師的終身學習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在整個教學生涯中,教師不僅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不僅注重知識的增加、技能提升,還要注意理念更新、方法變革,不僅要關注過程,更要注重學習之后的反思和提高。
當然,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僅具備以上幾點是不夠的,需要我們在許多方面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在我看來,上述五點是做一名好教師之根本。
(《劉維儉校長給青年教師的幾點建議(一)》wygkcn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15841)